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会全景 >> 年度工作报告
甘肃省环境科学学会2023年度工作报告及2024年度工作计划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3-12

一、2023年主要工作回顾与总结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是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三抓三促”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美丽甘肃建设的重要一年。在省生态环境厅、省民政厅、省科协和省科技厅的指导和帮助下,依靠全体理事和广大会员的共同努力,学会在人才队伍建设、学术交流、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稳步推进学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提高政治站位,党建引领学会发展

学会以“融入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思路,积极探索推行“党建+学会”双向融合联动服务发展模式,用心构建学会与会员单位发展的平台,找准支部工作与学会发展的结合点,积极探索党建工作融合会员服务的有效途径。本年度联合会员单位开展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国低碳日宣传等多项主题党日活动。按照组织发展程序,在环科院党委的指导下,学会党支部3名同志转为正式党员。

(二)坚持规范办会,加强学会组织能力建设

学会严格遵守社会组织管理规定,顺利通过省民政厅组织的机构年度检查。

全年召开理事会议1次、常务理事会议2次。理事会增补副理事长1人、理事6人,退出3人,理事会人员由年初的40人增加到43人。新入会单位会员10家,退会单位14家,单位会员由年初的83家减少为79家;个人会员新增6人,会员人数达到243人;新增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学会下设专业委员会增加到10家。

不断提升学会秘书处服务质量和水平。遵照《甘肃省环境科学学会章程》,学会加强制度建设,将原来的35项管理制度梳理凝练为9项核心管理制度,极大的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学会秘书处人员队伍建设,对秘书处人员提出既分工又合作的明确要求。做好会员服务工作,解答广大会员单位及会员的咨询问题。

规范财务管理工作。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学会章程和《甘肃省环境科学学会财务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开展财务收支工作,秉持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原则,控制不必要的开支,严格规范使用各项经费。

(三)拓展学术交流,发挥学会学术引领作用

举办学会首届学术年会。6月30日在兰州大学召开学会学术年会。围绕5个主题奉献了24场高质量的学术报告,助力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同时,围绕生态环境治理新要求、新旧动能转换新战略、环保产业市场新方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目标,聚力打造绿色生态环保(含绿色矿山)产业供需对接、技术交流合作平台,推动绿色发展实现更大进步,举办了甘肃省绿色环保(含绿色矿山)产业展,共有来自省内外的26家知名环保企业参展,约700人参加本次年会。

举办甘肃省移动源污染防治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论坛。由移动源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和甘肃省机动车环保检测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甘肃省移动源污染防治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论坛以“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专题讨论移动源污染防治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路径。会场还设置了先进经验及技术成果展示区,对国内移动源污染治理、检测、监测的技术与产品进行展示。

举办甘肃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暨复合因素混合效应肿瘤一级预防前瞻性队列研究项目启动会。由环境与健康专业委员会主办的本次研讨会围绕环境健康发展、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作了专题报告,为我省环境与健康学术研究搭建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为复合因素混合效应肿瘤一级预防前瞻性队列研究项目在我省顺利推进提供坚实保障,也为助力我省环境与健康工作的开展注入新动能。

(四)加强宣传交流,荣誉鼓舞再接再厉

认真办好学会网站、微信公众号、订阅号、抖音号。积极向会员单位、理事推送新闻动态、学术活动、科普活动、教育培训、咨询服务等,全年发文总量近千篇,总用户千余人,总浏览数近200万次。

组织赴有关会员单位调研。为更好地发挥平台作用,提升会员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学会先后赴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会员单位开展人才培养、项目申报以及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学会历时三年编制的《中小学垃圾分类知识读本》(1-3年级、4-6年级、7-9年级)获2023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科普类奖。

(五)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学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协助省厅规划处开展2023年度甘肃省环境科学技术奖评选表彰工作。评选工作于7月启动,经组织专家评审和公示,评选出一等奖5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13项。

根据《关于印发甘肃省科技成果评价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甘科成规〔2022〕9号)的要求,学会成功入选甘肃省第一批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机构,并有3人取得科技评估师(初级)证书。

(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行业人才培养质量

开展各类专题培训活动。共举办碳市场能力提升、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技术集中指导、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人员培训、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培训、沙尘立体监测网及空气质量预报技术交流等9期培训班,近2000名技术人员参加,学员们通过理论指导、政策解读、专业指引和案例借鉴等方面的学习,建立了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

(七)多渠道开展科学普及,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水平

2023年度科普宣传工作紧密围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宣传主题,开展了六五环境日及全国低碳日宣传活动。制作并发放了《我的低碳生活》科普宣传手册1500余册,发放可循环使用环保水杯近千份;在兰州市东方红广场组织开展了2023年甘肃省、各市州及兰州新区减碳降碳工作成果展示活动,近万名兰州市民参观了此次展示;积极对接甘肃省通信管理局,低碳日当天,在全省范围内联合电信、联通、移动三大运营商发布公益短信;利用省生态环境厅、省环境科学学会公众号平台开展“甘肃省绿色低碳科普知识线上答题活动”,共计5592人次参加。

制作科普短视频。紧跟形势发展,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充分运用新型媒体,共制作49个系列科普短视频。其中《气候变化与绿色生活》系列科普短视频入选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生态环境科技成果科普化典型案例和优秀科普作品”。

组织参加2023年“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活动。协助省生态环境厅认真准备、精心组织、严格把关,成功推荐甘肃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宋佳、甘肃省兰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马琼、李志伟3位优秀生态环境讲解员参加“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总决赛,1人获得总决赛第三名和2人获“优秀奖”;张掖市生态环境局在2023年“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活动的创意策划、创新推广中表现突出,获“积极贡献奖”。

推荐科普基地。协助省生态环境厅推荐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入选第八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并联合大熊猫国家公园白水江分局举办“白水江自然博物馆”线上直播活动,共有8.5万人次参加。

(八)承接政府转移职能

承担2023年度甘肃省绿色环保产业链技术支撑工作。根据年度工作安排,配合省厅规划处编制2022年全省推动绿色环保(含绿色矿山)产业链发展工作总结报告、2023年产业链工作要点和招商引资工作方案、《甘肃省推动绿色环保(含绿色矿山)产业链发展及招商引资工作简报(月刊)》;协助召开绿色环保(含绿色矿山)产业链发展联席会议及优化营商环境座谈交流会;协助开展绿色环保(含绿色矿山)产业链调研工作及招商引资工作。其中,《我省推动绿色环保(含绿色矿山)产业链发展做法成效、存在问题及建议对策》被生态环境部工作动态采纳。

承担甘肃省推动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改革技术支撑2023年度工作。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协助省厅法规处指导督促纳入2022年度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名单的企业填报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报告,并依据《管理办法》明确的披露主体范围,制定2023年环境信息依法披露企业名单;指导市州督促纳入2023年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名单的企业根据《管理办法》要求,按时合规地披露临时报告,并对10个市州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活动进行了点对点的指导帮扶,形成核查报告。

承担甘肃省生态环境专家委员会2023年度工作。依据省生态环境厅工作安排,配合人事处开展甘肃省生态环境专家委员会人员调整工作,旨在吸纳各行业优秀人员加入到专委会中,进一步提升委员会的工作效能。学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各处室2023年主要工作任务,组织专家完成3次专题调研,形成调研报告3份、建言献策报告3份,并召开甘肃省生态环境专家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积极参与省科协组织的各项工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论坛暨甘肃省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获2023年甘肃省科协学术交流项目资助;2023年生态环境保护科普宣传项目获2023年度学会科普项目资助;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甘肃基地甘肃省环境科学学会工作站获评甘肃海智基地工作站考核评估优秀等次。

受甘肃省生态环境科学设计研究院的委托,完成《平凉市生态环保产业链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年—2030年)(征求意见稿)》的编制工作。

(九)夯实学术研究基础,专委会工作成效显著

学会目前下设10个专业委员会,基本涵盖了生态环境领域各方面。一年来,各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本领域范围内的各项活动。

大气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举办了2023年度大气污染防治学术年会,70余人参加,征集论文9篇,并为个人与团队颁发了优秀会议论文奖;积极开展与相关单位的学习交流活动,促进多元合作,共谋绿色发展;学术成果显著,委员依托在各自研究领域及工作范围内的学习、实践成果,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若干篇。

水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积极参与并筹划各类学术活动及宣传活动,协助召开第四届黄河水环境高端论坛及“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母亲河”“世界水日 中国水周”保护水资源宣传活动;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并立项主编国家、行业等技术标准19项,获得近200项专利授权,实现了科技促进行业发展的目标,获得各级科技奖励30余项。

核与辐射安全专业委员会全面支持提升辐射环境监测能力水平,全力配合做好区域核与辐射应急监测物资储备库(西北)选址论证、现场调研、前期手续办理等工作,并深度参与配合,全面支持提升辐射事故应急能力水平,开展“平安运输·2023”甘肃省辐射事故专项应急演练,全面提升监测与应急能力水平;全力推进研究,配合提升辐射环境科学科研能力水平。

生态环境监测专业委员会统筹指导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不断提升监测能力水平。针对新增监测任务和能力短板弱项,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举办各类业务技术培训班10期,培训监测技术人数达1100人次;紧密围绕“三个治污”,全面支撑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依法科学精准监测,全力支撑生态保护监管和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不断提高监测系统与监测能力现代化水平,确保监测数据“真、准、全、快、新”;聚焦实战强化培训,锻造高素质专业化监测队伍;不断提升科研能力,持续拓展公众开放活动内容。

环境影响评价专业委员会创新技术评估形式,提高环评审批服务水平,2023年,按照加快速度不减少环节不降低质量的要求,完成了省生态环境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任务50项和规划环评技术审核报告3项,并配合开展规划环评审查小组会3次;打造规范高效的环评中介市场,结合生态环境部每季度部分异常环评人员信息统计情况的函,完成140份全省环评文件技术复核,10份规划环评文件编制检查,13家环评编制单位质量控制制度现场检查,120份环评登记表合法合规性检查;强化环评专业基础,积极参与科研调研,组织完成5期环境管理人员培训、4期排污许可技术培训和2期环评技术人员培训,共邀请全国生态环保相关专家和省内专家40余人授课,实际完成培训2000余人次。

城乡给排水专业委员会积极发挥专委会学术交流职责,开展参与和承办学术交流5次,并积极落实专委会教学培养职责,不断提升专委会人才队伍力量。

清洁生产专业委员会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指导委员会成员单位开展省、市各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并配合省厅研究相关管理政策和技术方法,促进清洁生产审核管理工作;积极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双碳”、绿色发展、清洁生产等相关工作,开展交流研讨会,邀请《甘肃省生态环境专家委员会》有关专家指导并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创新研究,开展省级重点温室气体排放企业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清洁生产审核试点项目。

移动源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为提高从业人员岗位技能,举办了“移动源污染防治促发展、提效益、强能力学习班”,提升机动车检验机构检测质量和工作效能,全面筑牢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关口;为深入推动我省移动源污染防治产业链发展,举办了“甘肃省移动源污染防治行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并以此为契机,于2024年1月建成我省乃至西北地区第一个机动车排放后处理装置性能研究及检测智能化实验基地;顺应发展形势,在机动车污染防治技术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行业管理,移动源污染防治数字化、信息化监控管理方面主要做了相关工作。

环境与健康专业委员会立足本省需求,开展重金属环境污染机制研究,先后立项省科技厅国际科技合作类项目《重金属重点防控区儿童铅污染的环境暴露来源解析研究》及自然科学基金类项目《基于血铅同位素指纹技术识别涉铅企业周边儿童血铅暴露来源》,科研经费33万元;持续开展人群环境健康素养监测,推广公众环保科普,2023年共完成了3300份调查问卷,同时开展环境与健康知识的科普宣传,完成约5000人次的科普宣传工作;依托国家研究平台,提升我省环境与健康研究水平,组织召开“2023年环境与健康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对加强我省环境与健康领域学术交流,开拓学术思路起到了良好促进作用。

二、2024年主要工作计划与展望

2024年,学会将在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意见的指引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团结带领广大会员和业界人士,围绕学会宗旨和工作职能,在继续做好各项延续工作的同时,重点聚焦以下几个方向开展工作。

(一)坚持党建引领,扎实推进组织建设

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学会与有关组织和单位的联建共建,创新学会党建新模式;进一步扩大会员队伍,完善会员服务体系,增加行业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企业高管和青年会员比例,充分调动会员的积极性,增强会员的归属感,建设有温度的会员之家;发挥理事、常务理事和副理事长的带头作用,办好学会各项品牌活动,增强学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二)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推进学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严格执行有关会议制度。按期召开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坚持学会民主办会和民主决策的宗旨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做好省民政厅对学会2023年度检查工作,积极参加2024年全省性社会组织等级评估。推动财务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财务预算、经费使用、内控等制度。加强学会秘书处专职人员队伍建设,适时适需配足配强秘书处专职人员。改善学会秘书处办公条件。

(三)坚持创新驱动,提升品牌影响力

系统谋划“甘肃省环境科学学会2024年度学术年会”。鼓励支持学会各专业委员会举办本专业高质量高水平学术会议活动,探索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举办学术会议活动,推动跨学科、跨专业研讨交流,丰富发展学术会议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省生态环境厅指导下,承办好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科普工作交流会。承办好“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全国总决赛,同时配合省厅做好“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优秀选手选拔推荐工作,争取在全国总决赛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配合省厅做好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管理。精准制定甘肃省环境科学学会团体标准。学会将进一步加大行业团体标准化工作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学会平台优势,研制高质量团体标准。

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在成功入选甘肃省第一批科技成果第三方评价机构的基础上,学会将在省科技厅的指导下,独立、客观、公正、科学地开展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评价工作,为我省广大科技人员提供科技成果评价、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帮助,为促进我省科技成果评价的专业化、规范化和社会化助力。

(四)发挥智库作用,服务政府决策

学会作为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专家委员会日常管理机构,将严格按照《甘肃省生态环境专家委员会工作规程(试行稿)》开展工作,服务好省生态环境厅系统与专家,调动专家积极参与厅系统各项决策咨询活动,发挥专家智库作用,为筑牢西北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甘肃提供智力支撑。

推动调查研究走深走实。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把调查研究和学会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研制约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发挥专家智库力量,提出对策建议,推动调研成果落地见效。

(五)搭好人才培养平台,拓展学会服务领域

继续举办系列专题培训活动。根据生态环境领域人才培养需要以及有关新政策、新要求,适时组织全省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环境监测实验室分析技术等专题培训班,力争受益面更广、效果更佳。

充分利用中国科协“海智计划”甘肃工作基地甘肃省环境科学学会工作站,开展海外人才和项目对接、引进、推介、服务等工作,择机组织我省专业技术人员赴外交流学习,汲取新的知识,培养优秀的生态环境保护科技工作者,为助力我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智力支撑。

(六)加强指导和管理,推进学会专业委员会健康发展

学会将持续加强专业委员会建设,有序推进新增专业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提升其活力与凝聚力,确保专委会高效运作。广泛发挥专委会的支撑作用,为生态环境领域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

(七)拓展对外联系与交流,不断提升学会影响力

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交流合作。以多种形式服务决策、助力实践,积极承接有关课题、专项调研、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评价、培训等业务;采取多种途径方式为政府、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提供决策咨询和实践参考。

加入生态环境领域技术推广联合体。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指导下,通过国家和地方两级联动,实现协同、贯通、融合,发挥科技社团的引领作用,为美丽中国的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积极参加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各省级环境学会的活动或共同组织活动,学习借鉴先进办会经验。推动建立省级环境学会交流合作机制,促进省级环境学会协同创新。

各位常务理事,2024年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的关键一年,也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的第一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理事会这个大家庭里,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努力把学会建设为全省生态领域的统一战线,为实现美丽甘肃建设这一宏伟蓝图奉献学会力量。

 

 

                                                              甘肃省环境科学学会

                                                               2024年3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