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能庆阳煤电有限责任公司
空气源余热回收设备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华能庆阳煤电有限责任公司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和利用方式转变,深入实施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措施,积极推广应用余热利用供热技术,经充分调研论证,核桃峪煤矿主井至选煤厂、新庄煤矿副井场区取消场区锅炉房及脱硫、脱硝、除尘系统等环保重点影响工程,且为最大限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公司矿井现状,对大量的可回收利用的低品位能源,如矿井涌水、洗浴废水及空气源、空压机余热等,基于热泵技术分析各能源的回收利用价值,全面替代现有供暖锅炉,实现了绿色能源代供热、落实了“双碳”的战略目标,社会效益显著。
空压机余热回收设备
热泵机组
庆阳石化公司
庆阳石化公司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严格遵守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及各级政府环保要求,落实环保议事制度,积极探索碳达峰和碳中和路径,通过智慧环保,实现精准减排治污,依法合规组织生产, 环保“三管三必须”得到全面落实。
1.加强加热炉现场管理,确保炉体、风门、看火窗等部位严密,减少散热损失;加强加热炉燃料系统、余热回收系统管理,优化调节“三门一板”及燃烧器火焰,降低加热炉过剩空气系数;优化加热炉各项运行参数,提高热进料比例,降低加热炉负荷,提高换热终温,合理控制排烟温度,提高热效率,降低燃料消耗;通过以上措施提高加热炉热效率至92.5%以上,节约燃料消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
2.通过优化产汽装置操作,增加自产蒸汽量、加强各装置蒸汽消耗管控,节约蒸汽消耗,降低动力锅炉负荷,节约燃料消耗;按照“合理利用、以热定电”原则,充分利用夏季富余中压蒸汽启运余热发电,强化余热利用,减少外购电量及间接二氧化碳排放;根据全厂蒸汽负荷,动态启(停)启用循环水膨胀机,强化蒸汽的梯级利用,降低循环水场电耗及间接二氧化碳排放。
3.优化催化装置操作,调整产品结构调整,降低催化生焦,减少连续烧焦二氧化碳排放。
西峰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工作
近年来,西峰区在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中,全面落实减缓和适应并重的理念,以生态文明建设和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为契机,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重点在以“海绵城市”建设的水资源方面、以“再造一个子午岭”建设的生态建设方面、以“固沟保塬”建设的水土治理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根据《庆阳市(西峰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气候变化影响和脆弱性评估报告》,气候变化对西峰区农业发展带来一定的积极影响,在林业、水资源、人体健康方面均产生负面影响。农业方面主要表现在随着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及全年日照总时数的增加,农耕期积温增多,热量资源增加,给经济作物的大力发展提供了可能,此外降水对西峰区农作物产量会产生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在年均降水量明显的波动对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不稳定性。林业方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气温的升高导致水分的加快蒸发,以及近年来西峰区全年平均相对湿度的递减,使得土壤的含水量减少,影响林木生长。水资源方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气候变暖,气温升高、降雨减少,以及工业发展对水资源需求加大,导致西峰区水资源严重紧缺。人群健康方面影响主要表现在随着气温的升高对老年人、重体力劳动者和经济条件差的人群影响更大。
西峰区在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属于重点开发区域,面对遭受的频繁干旱、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迫切需要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开展备灾防灾减灾核灾工作,加大城区基础设施和水利建设投入,加强控制水资源合理开发,加强敏感人群适应气候变化保护措施,减少资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脆弱的问题,以提高西峰区应对和适应极端气候的能力。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发改气候(2017)343号)、《甘肃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的通知》(甘发改气候{2017}218号)和《庆阳市(西峰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方案》精神要求及西峰发展现状,2017年将西峰区列入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针对黄土高原湿陷性地质地貌特征和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多方申报争取,于2016年4月成功入围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试点区域29.6平方公里,实施项目256项,总投资47.35亿元。按照海绵城市试点“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水土少流失,水源有保证。”的总体目标,庆阳市通过3年试点建设,实现试点区域内90%的雨水不外排,径流污染削减率达到60%,雨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并新增了“高原湖城”“高原林城”“高原海绵城”等标签。海绵城市的建设,有效增强了防洪排涝能力,遏制水土流失问题,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实现城市周边沟道生态环境系统化修复治理,在探索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产生了基础设施配套日趋完善、水系生态建设持续改善、科研课题研究独具特色、地方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等试点成效。采用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一座“会呼吸”的海绵城市在黄土高原上迅速崛起。